十周年校庆·人文社科学院明道讲坛系列第二讲: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2024-06-20

十周年校庆·人文社科学院明道讲坛系列第二讲: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时间
2024-06-20 星期四 16:30 - 18:0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周年校庆·人文社科学院明道讲坛系列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时间: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16:30
地点:行政楼西翼201

已移除图像。
 

主讲人:王裕华
哈佛大学政府系终身教授

王裕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硕士,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政府系终身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国家建设的两个方面:1)什么有助于建设持久而有效的国家;2)有效国家形成后,它又是如何被限制的。王裕华教授在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Comparative Poli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他的新书《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The Social Origins of State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检视了有效的国家形态是如何兴起和维系的。


内容提要
中国曾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中位居世界领先的超级大国,只是在最近两个世纪才落伍,如今正重新崛起。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古代中国的衰落?《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对从7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裕华教授聚焦于为什么在位时间较短的皇帝常常统治一个强大的国家,而统治时间较长的皇帝则管理着一个软弱的国家,并指出为什么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建设这个议题。

王裕华教授认为,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基本的权衡,他称之为君主的困境:一群团结一致、能够加强国家能力的精英,也可能推翻其统治者。这一困境源于增强国家能力并让统治者执政更长久,需要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来嵌入中央精英。王裕华研究了古代精英们的社会网络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构建,反之亦然,并探讨了统治者通过削弱精英来追求权力,最终成为了导致中国衰落的元凶。

借鉴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强调政治精英的社会关系在影响国家发展轨迹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